檳城
出自維基百科,自由嘅百科全書
|
|||||
檳州格言: Penang Leads | |||||
Image:Penang State Map.jpg | |||||
周圍關係地圖 | 行政區域 | ||||
首都 | 檳島東北方之喬治城 | ||||
州長 | Haji Abdul Rahman bin Haji Abbas | ||||
首席部長 | 丹斯裏 許子根 (Tan Sri Koh Tsu Koon) |
||||
面積(km²) | 檳島293+威省760 Total=1,056 |
||||
人口(人) |
1,225,501 | ||||
密度(人/km²) | 檳島2,031.74威省865.99 |
||||
州歌 | 檳城島州歌 (Pulau Pinang State Anthem) |
檳城,亦稱檳榔嶼、檳島,(英語Penang,馬來語Pulau Pinang、意為檳榔之島,馬來語爪夷文بينانج)係馬來西亞十三個聯邦州之一,西馬來半島西北側,北隔玻璃市州與泰國南部相鄰,西隔馬六甲海峽與印尼蘇門答臘島相對。
目錄 |
[編輯] 地理與行政區劃
- 經緯度:N 5°3',E 100°3'。
- 檳城:意指島嶼本身,素有“東方花園”美譽,大馬旅遊聖地之一。
- 範圍包括:
- 檳島:位於馬六甲海峽。
- 威省:位於西馬來半島面對檳島嘅部分。
- 沿海為狹長嘅平原,內陸多山地。
- 首府:喬治市(Georgetown,因英王喬治三世而得名),島嶼東北方,大馬第二大城市。聚集40%嘅人口,係一個以華人爲主嘅、具古老歷史文化嘅城市。
- 海峽殖民地:英殖民時期之新加坡、檳城、馬六甲三港口
- 最高行政長官由華人擔任;未設蘇丹王之州(其他三州為馬六甲、沙巴、同埋沙撈越)之一。
- ‘檳榔嶼’此地理名詞最早出現在《鄭和航海圖》,明代茅元儀於1621年所編輯嘅《武備誌》中。由此可推測檳榔嶼嘅中文名稱於15世紀初已存在。
[編輯] 交通
- 陸運 檳島與威省之間以一條長達13.5公里(亞洲最長,世界第三)嘅大橋連接著,簡稱檳威大橋,建於1985年。 檳威大橋直接連接馬來半島西海岸嘅南北大道(PLUS)高速公路,可達北部馬泰邊境嘅黑木山(Bukit Kayu Hitam)或南部馬新邊境嘅新山。另外,從威省北海(Butterworth), 可由鐵路南下直達吉隆坡或北上泰國嘅合艾同埋曼谷。
- 水運 行人同埋車輛可使用渡輪來往檳島喬治市同埋威省北海(Butterworth);快艇服務至吉打州浮羅交怡島(亦稱蘭卡威)同埋印尼棉蘭(參閱周圍關係地圖)。
- 空運 喬治城東南方16公里嘅峇六拜國際機場(Penang/Bayan Lepas International Airport),西馬來半島北部主要機場。
[編輯] 人口
- 密度:大馬之首
- 人種混雜
- 19世紀初期:由於檳城早期為自由港嘅身份,且英殖民政府鼓勵移民政策,喺短短數年吸引來自世界各地嘅民族,華人、印度人、馬來人、歐洲人為主要人口,個別族群自成區塊喺喬治城各個區段。
- 種族比例:2000年,總人口552909人,其中華裔309965人(56.06%);馬來裔189699人(34.31%);印度裔50313人(10%),其他民族2932人(0.53%)。檳州係馬來半島上馬來裔唔佔大多數嘅唯一州屬。
-
- 華裔:可從另外角度分成兩類:(1)移民華人;(2)土生華人。後者又可以分成兩類:
- 華人後裔;
- 早期移民華人同當地人通婚者嘅後代,即所謂峇峇(baba、Peranakan)同埋娘惹(nyonya)。(參閱馬來西亞文化)雖受西洋文化嘅影響,日常生活中仍保留部分華人傳統,注重華人傳統禮節、風俗同埋信仰。
- 華裔:可從另外角度分成兩類:(1)移民華人;(2)土生華人。後者又可以分成兩類:
[編輯] 語言
- 典型多語社會,大致可分為四種:
- 馬來語,乃大馬國語,分爲正宗馬來語同埋巴刹馬來語;後者流通於集貿市場(即所謂巴刹)嘅族際通用語,混有漢語方言、英語、淡米爾語成分。
- 英語,大馬嘅通用語,包括正宗英國英語同埋非正式‘檳城英語’。
- 華語,華族通用語,明顯帶有當地口音嘅普通話域外變體 。
- 淡米爾語,大多數新馬印度人嘅母語。
-
- 因此同一個姓會有唔同拼法。例如同樣姓“蔡”,有Chuah同埋Chai兩種拼法;“陳”則有Tan、Chan等唔同拼法。更極端嘅情況係,因爲註冊地唔同,同家同姓喺護照或身份證上可能會有唔同嘅拼法。
[編輯] 媒體
- 平面報紙媒體
- 西馬主要嘅華文報紙喺檳城街頭到處可以睇到。
- 主要有全國發行嘅《星洲日報》(Sin Chew JitPoh,1929年創辦)、《南洋商報》(Nanyang Siang Pau,1923年創辦)、《中國報》(China Press,1946年創辦)、《光明日報》(Guang Ming Daily,1987年創辦)同埋只喺檳城發行嘅《光華日報》(Kwong Wah Yit Poh,迄今世界歷史最悠久嘅一份華文報紙,1910年由孫中山創辦)。
-
- 其中後兩種報紙係喺檳城出版嘅。即《光華日報》同埋《光明日報》
- 報紙以簡體字爲主,偶爾也有繁簡字混用嘅情況,據說係原來使用繁體,後改用簡體,之所以繁簡混用係爲了普及簡體字。
- 報紙上嘅文章均爲白話,買華文報紙睇係華人生活嘅一個重要部分。
- 街道招牌與廣告用語
- 檳城係一個多語社會,街上到處係多種文字嘅招牌同埋廣告。
- 使用漢字係華人商店嘅標誌。政府規定漢字招牌喺尺寸上唔得大於馬來文,但漢字招牌廣告仍然顯眼,除了標準漢字外,可見方言或普通話極少用到嘅字(如“叻、吡、峇、杪”)等等。
- 檳城嘅街巷名。
- 法定嘅檳城街巷名、路標均為馬來語,例如Jalan Pinang(直譯檳榔路,華人稱檳榔‘律’)。但係許多街巷都另有華語或福建話名稱。如“車水路、打石街、打鐵街、汕頭路”等。華文地名記錄華人喺檳城生活嘅歷史,係重要嘅研究資料。
- 電視台與電台
[編輯] 旅遊資源
- 升旗山 (馬來語係Bukit Bendera,Bukit係山,Bendera為旗,檳城華人稱之為升旗山); 而英語係Penang Hill,檳榔山之意):
- 位喺島嶼中部,檳城嘅主要山麓有西山(Western Hill),虎山(Tiger Hill),草莓山(Strawberry Hill),係當地居民避暑聖地,主峰高830米為檳城至高點。由於昔日英國高官多居住於此,山下士兵利用旗語傳遞重要訊息,此乃升旗山名稱之由來。
- 檳城雀島公園(Penang Bird Park)
- 檳城植物園(Penang Botanical Garden):1884年由英國殖民籌建,主要以種植熱帶經濟作物、蒐集熱帶植物物種為目嘅。園地佔地30公頃,瀑布奔流期間,邊界以原始熱帶雨林圍繞,型塑一個兼具英式庭園與檳城本地風景嘅植物園。園中嘅野生猴子為其另一特色。
- 海岸景觀
[編輯] 歷史與文化資產
喺馬來語中檳城稱為檳榔嶼(Pulau Pinang),呢係因為早期島上遍植檳榔樹而得此名。1786年8月11日,英國東印度公司嘅代表,法蘭西斯.萊特船長(Captain Francis Light), 從吉打蘇丹取得檳島,並命名其為“威爾斯王子島”(Prince of Wales Island),把登陸地稱為喬治市,爾後成為檳城嘅首府。檳城因此成為英國最早喺遠東殖民嘅貿易自由港。喺萊特開闢檳城之前,檳榔嶼已經係東西方貿易途經馬六甲海峽,所共知可以取得良好品質飲用水嘅地方。水源地相當於現在嘅Dato Kramat及Batu Uban之間嘅地區,當時已有聚落存在。
- 華人依姓氏群聚之現象
-
- 檳城五大姓氏公司(Chinese Kongsi)與會館:一種「社團組織」而非貿易行為,源於華人移民嘅南來,通過血緣、姓緣、地緣關係,團結客居同胞以接應新移民,位於牛甘冬街、打鐵街一帶聚居;緊密格局,以祠堂爲中心,屬於公司嘅建築三面或四面圍繞、相互比鄰帶有「防禦性質」係移民社會初期常見現象。例如:龍山堂邱公司(Khoo Kongsi)、福候謝公司、楊公司、林公司、陳公司。
- 姓氏橋(Clan Jetty):姓林橋、姓周橋、姓陳橋、姓楊橋、姓李橋
- 檳城五大姓氏公司(Chinese Kongsi)與會館:一種「社團組織」而非貿易行為,源於華人移民嘅南來,通過血緣、姓緣、地緣關係,團結客居同胞以接應新移民,位於牛甘冬街、打鐵街一帶聚居;緊密格局,以祠堂爲中心,屬於公司嘅建築三面或四面圍繞、相互比鄰帶有「防禦性質」係移民社會初期常見現象。例如:龍山堂邱公司(Khoo Kongsi)、福候謝公司、楊公司、林公司、陳公司。
- 都市規劃:喬治市係以Light Street,Beach Street,Pitt Street及Chulier Street為粗略嘅邊界,之間為格子狀形狀來作分隔,首開都市規劃嘅先河。
- 文化資產保存與維護組織
-
- 民間:檳城古蹟信託會(Penang Heritage Trust,簡稱PHT)
- 官方:聯合國教科文組織(UNESCO)
- 民間:檳城古蹟信託會(Penang Heritage Trust,簡稱PHT)
- 官方與民間路名系統
- 華語教育:
[編輯] 經濟活動
[編輯] 文獻來源
- 《馬來西亞檳城華人社會嘅語言生活》,郭熙,2005.5.10
- 《從19世紀檳城舊地圖分析華族社會與人文空間》,黃木錦,2002
- 檳城媒體Penang Media.com ,包含姓氏橋/檳城路名中英文簡介
- 《馬來西亞華人特有社區詞語解讀及交流版》,陸耀榮,
Template:Malaysia